close

  10月13日是第25個國際減災日,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確定今年國際減災日主題是“提升抗災能力就是拯救生命——老年人與減災”。
  老人、小孩、殘疾人,是自我防範的弱勢人群,在自然災難面前更加缺乏自救自助能力,往往首當其衝成為災難受害者。近日,全國各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減災普及宣傳活動,旨在提高全民的抗災減災能力,減少災害可能帶來的傷害。
  □本報記者徐偉倫
  老人獲取災情預警渠道過窄
  “海南是自然災害頻發的省份,每年都會有幾個熱帶風暴或颱風影響海南。”海南省民政廳救災處處長丁聖介紹,海南自然災害具有多發性、必然性、破壞性大等特點,每一次強颱風都會伴隨強降雨,在遭受風災的同時還要經受水災的雙重煎熬。面對風災、水災,老年人由於年齡和體能所限,在自然災害面前具有一定的脆弱性。
  根據海南省民政部門多年救災經驗,老人在自然災害中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人群,尤其是農村老人。據介紹,老人們對現代信息工具使用少,通過現代通訊信息,如手機短信、網絡、報紙等,獲取災害預警不及時,甚至絲毫不瞭解有災害即將發生,因此對災害的防災準備也做得不充分;老人行動不便,在突遇自然災害時,其對災害的緊急避險能力、逃生能力都要比其他人群低;現代社會不同於傳統的家庭結構,兒女外出工作或打工,留守在家的老人很難得到後代有效照顧和保護,面對自然災害,只能無所作為,被動等待;此外,老人家園意識更加突出,但生命守護的意識下降,寧願死守,也不願離家,每年大颱風前政府轉移易受災人群時,老人都需要反覆做工作、勸說才能離家。比如今年威馬遜颱風中,文昌市鋪前鎮有兩位獨居的阿婆說什麼也不願轉移,最後,民政助理韓春艷只好和同事硬架著兩位老阿婆去了安置點。威馬遜登陸後,其中一位阿婆的房子就被大風颳倒塌了,如果老人未轉移,後果堪虞。
  為此,海南省減災委下發通知,要求不斷完善老年人災害救助措施,著力提高老年人災害防禦能力。通知要求,災害來臨前,要確保每一位老年人能及時獲取信息,同時及時組織開展人員排查,並根據需要及時做好轉移安置和逃生避險工作;災害發生後,要統籌做好災區老年人的生活、起居、醫療、康復等保障工作,幫助生活困難的老年人做好災後民房恢復重建,並安排專人或志願者做好心理撫慰工作。
  海南省民政廳也呼籲社會樹立尊老愛老風尚,鄰裡間要相互關愛,對於老人,尤其是獨居老人,平常多關註多幫助,自然災害發生前,及時轉告老人相關預警信息,提醒老人做好防災準備,災難發生時熱心施以援手,共同幫助老人平安渡過每一次自然災難,遠離傷害。
  颱風過後防疫情勿立即返回
  沿海省份幾乎每年都有颱風襲擾,除政府和社會組織對老人積極展開救援和防護外,老人自身應該做好哪些防災減災措施?又該如何在颱風災害自保自救?
  減災專家表示,老人應通過電視、廣播、手機、網絡等渠道留心天氣預報和自然災害預警信息,學會正確區分自然災害分色預警信號、颱風分色預警信號。比如颱風根據災害的不同強度,分為藍色、黃色、橙色、紅色四色預警信號。根據不同級別的災害,考慮可能造成的災情,提前做好正確的應對措施。
  老人由於手腳不便,行動遲緩,風災來臨前不宜外出,尤其是超強颱風登陸前6小時,應絕對禁止外出,留在室內等安全地帶;提前儲備好食物、飲用水、藥品;如果遇到橙色和紅色預警的颱風,還應儲備好手電、蠟燭、應急燈、急救藥物等;颱風來臨前,尤其是超強颱風,要對屋內和院內的房屋設施進行排查,消除安全隱患,比如提前請人幫助加固門窗,拆除或搬移外牆、陽臺等易墜落的物品;住在低地的老人,還應請親友、左鄰右舍,將傢具、電器等貴重物品轉移至高處,同時切斷室外電源,自己也應該聽從政府的安排,根據實際情況轉移至安全地帶。
  風災發生時,不要靠近鐵塔、變電器、金屬棚等,不要在大樹底下及鐵路軌道附近停留,總之,不往危險地帶行走。颱風會帶來強降雨,易形成次生災害如滑坡、泥石流等,居住在農村、山區的老人更應註意,遇到泥石流和滑坡時,不要順泥石流往下游方向跑,應向溝岸兩側山坡跑,且不要停留在凹坡和地勢低處,如果來不及逃跑,可就地抱著大樹,低頭緊貼樹身。
  颱風過後,首先確認安全,謹記防範疫情。轉移、撤離的老人,不要立即返回,先確認危險區域已經安全或政府宣佈安全後,當可返回;看到落地電線,切勿靠近,先豎起警示標誌,再撥打電力熱線報修;返家後,立即整理居室環境衛生,尤其被積水淹泡的房屋,因污水會帶來細菌,傳播疾病,老人自身抵抗力低,更易感染疾病。疾控專家建議:整理房屋時,應戴上防水手套及穿著防護膠鞋,千萬不能赤手和穿拖鞋打掃。泡了水的餐具,要洗凈煮沸消毒。打掃完畢後,立即用肥皂將手腳充分洗凈,並保持乾燥。老人生性節儉,風災停電可能會使冰箱食物變質,或者食物被洪水浸泡,這樣的食物千萬不能食用,飲用水也應消毒後使用,或煮沸5至10分鐘再喝。
  油鍋起火別澆水應用鍋蓋和鹽滅
  除了每年必見的颱風災害,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在交通、消防等領域也存在著自我防護能力較為低下的問題。近日,四川省成都市交管局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,提醒市民關註老年人出行交通安全。“駕駛人在看見老人過馬路時,應及時減速讓行。”成都市交警三分局民警提醒,老人外出時,應走人行道或靠路邊行走,避開機動車和非機動車,過馬路時,應走人行橫道,不爭不搶,待綠燈亮起時再走。很多較寬的馬路會在馬路中間設置安全島,如果在一個綠燈無法過完馬路的情況下,老人應該到安全島等待下個綠燈再通行。現在很多老年人熱衷於鍛煉,交警建議,老人在晨練、晚練應穿紅色或黃色等亮色衣服,以便引起駕駛人的註意,並儘量避開早晚上下班高峰時段,保證鍛煉安全。
  浙江省減災辦、老齡辦等在開展宣傳咨詢活動時,則強調關註空巢老人的抗災能力。活動現場,滿頭銀絲的失獨老人陳琦就苦惱地說,“曾經一個人在家做菜,突然鍋里就著火了,我一個人也不知道如何應對。”據瞭解,去年天津市就發生一起因老人炒菜處置不當導致的火災,當時77歲老人劉克敏在家炒菜時發現油鍋起火,見此情形,劉克敏慌了神兒,他用臉盆接水往燃氣竈和油鍋上潑。這一舉動,讓油鍋中帶著火苗的油在廚房內四處飛濺,不但燒傷了劉克敏,且引燃了廚房內的其他物品,瞬間整個廚房到處是火。然而,劉克敏依然沒有選擇報警逃生,繼續與火情做“抗爭”。最終在鄰居報警下,消防官兵破門將劉克敏救出。
  杭州市上城區消防大隊參謀張雯說,老年人防範火災其實就是要註意細節,子女也應教會老人如何撥打報警電話和正確處置火情,如何進行逃生等。對於炒菜時油鍋起火如何處置的問題,張雯提醒市民,當油鍋起火時,要及時斷電或關閉燃氣竈具閥門,可立即用鍋蓋蓋住油鍋。切不可用水撲救,因為油浮於水面之上能繼續燃燒,水往別處流動,會將火勢蔓延。此外,還不能用手去端著火的油鍋,因為那樣爆濺的熱油可灼傷人並擴大火勢。如果油火灑在竈具上或地面上,可以用食用鹽等覆蓋滅火,或用家用滅火器等撲滅。
  (原標題:攜手,讓老人遠離災害傷害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q16eqrnl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